自信自強 守正創新
奮力推進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三周年紀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在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我們迎來了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三周年。2019年10月2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中醫藥大會,孫春蘭副總理出席并作講話,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意見》)作出部署,明確了做好新時代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的總體思路和要求。三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貫徹落實中央《意見》和全國中醫藥大會精神作為全局工作的中心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凝聚工作合力,抓好任務落實,推動中醫藥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醫藥多元價值不斷釋放,中醫藥振興發展跑出“加速度”,極大地提升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和顯示度。
三年來,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的共識不斷增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第一個關于中醫藥工作的專門文件——《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中醫藥大會,出臺一系列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大舉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中醫藥改革發展。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深入學習傳達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意見》、全國中醫藥大會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工作,進一步增強了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推動全社會形成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的強大合力。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系統第一時間、全方位全鏈條參與疫情防控,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為全球疫情防控貢獻“中國方案”。世界衛生組織官網發布《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專家評估會報告》,肯定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中醫藥作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在應對人類突發重大傳染病、解決人類健康問題方面歷久彌新,仍然好使管用,這極大地提振了中醫藥行業和全社會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強了對振興發展中醫藥重大意義的共識,鞏固了中醫藥的群眾基礎。
三年來,中醫藥政策供給前所未有。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首次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確定7省市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藥監局等相關部門出臺中醫藥教育、科技創新、醫保支付、中藥審評等20余個政策文件,中醫藥政策機制不斷細化實化。31個省(區、市)制定出臺貫徹落實中央《意見》和全國中醫藥大會精神的具體舉措,27個省(區、市)召開全省中醫藥大會,不少地方加強省級中醫藥工作領導機構,充實中醫藥管理人員力量,中醫藥管理體系不斷健全。編制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等工程項目,中醫藥投入保障措施不斷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實施情況進行執法檢查,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三年來,中醫藥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印發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的意見,推廣和固化“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啟動實施“3個100”服務提升行動,發布一批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啟動一批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中西醫協同機制更加健全。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三醫聯動”模式,加大醫保對中醫藥的支持力度,調整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和價格,引導醫療機構更多使用中醫藥醫治患者,中醫醫院特色優勢不斷強化。推動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審評審批證據體系,完善古代經典名方簡化注冊審批管理及相關技術指導原則,加快來源于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院內制劑的中藥制劑審批,2019年以來,共批準中藥新藥品種23個,占“十三五”以來新增中藥新藥品種的85.19%,中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入。建立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周期性表彰獎勵制度,推動中國工程院在院士評選中單列計劃、單獨評價,近3年新增中醫藥領域院士6名,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逐步完善。
三年來,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加快推動優質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12所中醫類醫院納入“輔導類”國家醫學中心創建范圍,20所中醫醫院納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輸出醫院范圍,14個中醫項目獲批。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建成3.6萬余個基層中醫館,98%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初步建立治未病服務網絡,推廣一批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疾病預防作用得到增強。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中醫康復服務能力規范化建設,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康復科設置比例達70%,特色康復能力加快提升。持續加強少數民族醫醫院條件和能力建設,促進少數民族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截至2021年末,全國有中醫類醫療機構77336個、中醫類醫院5715個,中醫藥總診療人次達12億人次,分別比2019年增長17.52%、9.23%、3.30%,覆蓋全生命周期中醫藥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服務可及性和水平明顯提高。
三年來,人才隊伍和科技創新支撐作用更加凸顯。印發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選拔10名岐黃工程首席科學家、149名岐黃學者,培養100名青年岐黃學者、1000名中醫臨床優秀人才,建設15個國家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和20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召開第四屆國醫大師和第二屆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新增表彰30名國醫大師、101名全國名中醫。截至2021年末,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達73.2萬人,比2019年增長17.11%,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建成2個中醫類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遴選46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中醫藥防控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及重大傳染性疾病臨床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中醫藥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建立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不斷推動提升中醫藥臨床循證實踐水平?!吨腥A醫藏》編纂工作順利推進,中醫藥古籍文獻和特色技術傳承專項啟動實施,中醫藥傳承保護得到加強。完成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推進全國道地藥材基地建設,制定《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全國道地藥材目錄(第一批)》,發布林草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等3個通則,完成59個中成藥大品種和101種中藥飲片產品標準化建設,中藥飲片抽檢合格率從88%上升到98%,中藥質量持續提升。
三年來,中醫藥文化建設和開放發展不斷深入。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覆蓋中小學生25萬余人,上線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網上展館,舉辦“名醫故里行”、知識大賽、悅讀中醫、千名醫師講中醫等活動,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逐年提高。印發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實施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開展30個較高質量的中醫藥海外中心和56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建設,中醫藥傳播到196個國家和地區。推動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創建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臨床試驗注冊平臺,中醫藥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成為促進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
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系統闡述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科學謀劃了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是一個高舉旗幟、指引方向、引領時代、開辟未來的報告,是團結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健康中國”作為我國2035年發展總體目標的重要內容,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醫藥發展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中醫藥系統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進一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破解事業改革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在服務和融入健康中國建設中取得更大突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